【校友建功立业风采】杨华清:一位骨科大夫的使命担当
时间: 2024-06-10 07:43:26 | 作者: 外套系列
- 产品描述
杨华清,2008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外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中心骨科主任与学科带头人。中国肢残矫形专家,中国ilizarov技术主任委员,全国马蹄内翻足专业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16年被授予市级“杨华清创新工作室”“名师带徒”称号;2019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奖二等奖;2020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杨华清创新工作室”为国家级第三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杨华清从事一线余年,擅长微创骨外固定与肌骨加速康复技术,专攻方向为下肢畸形残疾矫形,以骨延长、骨再生与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矫形治疗为重点,尤其度马蹄内翻足与腿骨复合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上有独到的造诣,完成大量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创新设计的“微创系统化治疗肢体畸形”的系列方法,获国家专利20余项,在全国近200家医院应用,累计救治肢残患者2万余例。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中心骨科主任与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杨华清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这份荣誉彰显医者仁心,也见证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他,感受他用工匠精神铸就的行走之梦。
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常见的畸形。患者足内翻且呈马蹄状,易产生自卑心理。长期患病还会导致下肢骨骼畸形,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于这种病的治疗,早期可以施行手法整复,严重者则有必要进行手术。然而,传统手术由于缺乏适合肢体残疾人的手术器械,手术操作存在诸多不便,加之治疗方法的局限性,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
这,正是中国康协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马蹄内翻足康复学组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杨华清始终渴望攻克的难题。
“创新,就是要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杨华清说。2006年11月,杨华清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北京市最大的肢体矫形中心之一,他带领工作室在重度马蹄内翻足与下肢复合畸形等疑难疾病的矫形治疗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普通人走路时用脚掌,而严重马蹄内翻足的患者走路用脚背,长此以往,患者足内侧的神经、血管、肌腱、肌肉、皮肤等软组织就会出现挛缩。”杨华清介绍,传统手术矫正加石膏固定的方法,虽能使脚的形态恢复,但已经挛缩的血管、神经等就不够长了,再经过急性牵拉,很容易出现并发症甚至坏死。而且用石膏固定,患者的脚一直处在僵硬状态,很容易出现瘢痕、粘连,给患者带来二次损伤。为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杨华清团队应用牵拉成骨技术,无须“开大刀”,每天分次牵拉1毫米,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不仅马蹄足内翻的问题得以解决,组织坏死甚至截肢事件也再没有发生。
过去对于婴幼儿及青少年马蹄足内翻的矫正,需要在脚上穿针。杨华清团队进一步提出了“可调节支具—康复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先通过可调节支具进行外固定,在体外缓慢持续地进行牵拉,使人体组织有一个再生和适应的过程。无须穿针、无须开刀,非常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治疗成功率也明显提高。
“曾经有个大学生患者慕名而来,当时他的马蹄内翻足很严重,由于常年用足背走路,足背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很多时候,出入还需要家人背或者轮椅推。后来经过治疗,基本恢复了正常。”杨华清和记者说,这位患者如今慢慢的变成了一名电子工程师。看到他的恢复,杨华清感到由衷的欣慰。
不仅关注先天畸形患者的痛苦,杨华清把目光扩大到了更多人身上。他的工作室研究之后发现,许多中青年职工当下面临着因骨关节、脊柱退变而导致的长期疼痛困扰。有些年轻职工过早出现肌少症、骨量丢失,有可能会出现肌骨损伤,甚至严重骨折,危及到生命。为此,工作室设计并推广了简单易学的康复治疗操,希望让广大青年职工进行早期治疗和预防干预。杨华清还透露,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工作室正在研发设计一种人工智能康复诊疗仪器,通过对患者个性化数据采集,如走路姿势不对、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爱跷二郎腿等,优化整合康复会诊专家的诊疗方案,再通过云计算处理,快速提供出最佳诊疗方案。
一个个创新成果不仅让患者获益,也带来了荣誉。2015年,杨华清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工作室既承担着技术创新的任务,也承担着师带徒的重任。2016年,杨华清创新工作室获得北京市“名师带徒”称号。
面对这些,杨华清说,当前,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作为一名骨科大夫,我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肢体畸形与残疾患者,在面对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时,我必须迎难而上,这是我的职责所在。”